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38篇
  免费   2392篇
  国内免费   2859篇
测绘学   719篇
大气科学   2796篇
地球物理   2825篇
地质学   6047篇
海洋学   1273篇
天文学   459篇
综合类   1097篇
自然地理   147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534篇
  2021年   574篇
  2020年   506篇
  2019年   493篇
  2018年   657篇
  2017年   591篇
  2016年   679篇
  2015年   580篇
  2014年   677篇
  2013年   713篇
  2012年   604篇
  2011年   641篇
  2010年   677篇
  2009年   636篇
  2008年   607篇
  2007年   550篇
  2006年   498篇
  2005年   453篇
  2004年   362篇
  2003年   420篇
  2002年   512篇
  2001年   438篇
  2000年   434篇
  1999年   536篇
  1998年   442篇
  1997年   455篇
  1996年   397篇
  1995年   342篇
  1994年   305篇
  1993年   229篇
  1992年   192篇
  1991年   148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110篇
  1988年   96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6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Zhou  Xingbo  Chen  Zuyu  Zhou  Jianping  Guo  Xinlei  Du  Xiaohu  Zhang  Qiang 《Natural Hazards》2020,104(1):249-277
Natural Hazards - Quantitative and effective flood control operation of cascade reservoirs under emergency conditions can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dams, reduce the social loss caused by flood...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与降雨观测数据,以陕西半湿润区陈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驱动WRF-Hydro模型,研究该模型的表现和适用性,并在结构、参数、输入输出和模拟结果方面与新安江模型对比.考虑到次表面层与实际包气带的区别,引入土层厚度乘子ZSOILFAC对前者进行等比缩放,发现其与新安江模型反推包气带的厚度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在陈河流域中WRF-Hydro计算步长须在建议值的基础上缩小; WRF-Hydro模型善于模拟洪水细节,新安江模型表现好且稳定;前者的径流深和洪峰合格率平于或略低于后者;在两个指标均合格的洪水中,前者平均均方根误差比后者小21.5%,但对于其他洪水,前者平均均方根误差比后者大56.2%; WRF-Hydro在洪水起涨时刻模拟较好,表现出其在中小流域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Multivariate storm frequency modeling would help to gai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storm process, an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regulating flooding risk. In this paper, the dependency...  相似文献   
14.
强震动记录H/V谱比法自提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地震工程各研究领域中。但对数据处理的2个关键环节——Taper预处理及傅氏谱平滑未有详细研究。因此,本文针对强震动记录H/V谱比法计算涉及的重要数据处理过程,对四川地区19个强震动台站在汶川地震余震中获取的642组强震动记录开展研究。研究实例表明:S波H/V谱比振幅在周期 < 1s时高于全时程,论证计算H/V谱比时截取S波窗口的必要性;S波窗口的截断会引起傅里叶振幅谱的边瓣效应,若不加以处理,将显著影响低频部分H/V谱比结果,Taper预处理对于消除这种截断误差具有良好效果;在兼顾平滑效果及卓越周期识别准确度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带宽的Parzen窗试算,认为0.5Hz带宽宜用于傅里叶H/V谱比曲线平滑。  相似文献   
15.
晋西北地区表层土壤粒度与地球化学元素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晋西北地区表层土壤的物质组成进行研究,可以明确其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及化学风化特征。选择区内表层土壤(深度0、10、20 cm)及其附近的河流沉积物,进行粒度和化学元素组成测试。结果表明:(1)晋西北地区表层土壤粒度组成以黏土和粉沙为主,且有自地表向下粗颗粒组分含量增加的趋势。(2)常量化学元素组成以SiO2、Al2O3、CaO、Fe2O3为主,其余元素含量均较低。化学元素组成模式表明研究区内表层土壤物质与黄土高原腹地黄土有相同的物质源区,黄河河流沉积物对其贡献不大。(3)晋西北表层土壤的CIA值为52.70~57.89,平均54.06,说明它们的化学风化程度较低,处于早期的脱Na、Ca阶段。这是由于研究区地理位置比洛川更靠北,气温和降水量均低于洛川,降水量与兰州相差不大,但是年平均气温和年温差比兰州低。该研究明确了晋西北地区表层土壤的物质组成特征,为区域潜在沙漠化危害防治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樊胜岳  刘文文  周宁 《中国沙漠》2019,39(3):117-125
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治理沙漠化的巨大挑战。如何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对环境的影响,是当前环境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内蒙古自治区71个沙漠化县为研究对象,以1986—2010年为研究区间做面板空间计量实证分析。选取了人口、富裕度、技术水平、风速和降水作为环境基础指标构建STIRPAT模型,从环境压力内在驱动角度定量分析不同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地区环境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富裕度、技术水平、风速和降水是内蒙古自治区环境压力的主要驱动因素;富裕度每增加1%,环境压力显著增加0.096%;技术水平每变化1%,将引起环境压力相应发生0.084%的变化;风速和降水每变动1%分别使得沙漠地区环境压力显著地增加0.640%和减少0.216%。  相似文献   
17.
Liao  Jianzu  Xu  Jie  Yuan  Xiangcheng  Liang  Yuxian  Guo  Yajuan  Zhou  Weihua  Huang  Hui  Liu  Sheng  Long  Aimin 《Ocean Science Journal》2019,54(4):581-593
Ocean Science Journal - The effects of a simulated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i.e., increased ultraviolet radiation (UVR)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on the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 of...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 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9.
北极冰下声传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7年8月6日在北极海域开展的一次声传播实验,开展了冰下声传播特性实验研究。结合Burke-Twersky (BT)散射模型与射线模型,分析了冰下声传播的多途到达结构,研究了接收声强变化规律,解释了接收声强在30 min内衰减20 dB的现象,分析了接收信号的时间相关性,探讨了接收信号相关性较低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接收信号主要由小角度多次反转反射声线、一次海底反射声线和二次海底反射声线依次构成,表面声道到达信号显著强于海底反射信号。试验冰站在试验期间的运动导致了声传播信号强度和相关性的迅速衰减,并通过仿真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20.
Improving the seismic time–frequency resolution is a crucial step for identifying thin reservoir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ew high-precision time–frequency analysis algorithm, synchroextracting generalized S-transform, which exhibits superior performance at characterizing reservoirs and detecting hydrocarbons. This method first calculates time–frequency spectra using generalized S-transform; then, it squeezes all but the most smeared time–frequency coefficients into the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trajectory and finally obtains highly accurate and energy-concentrated time–frequency spectra. We precisely deduce the mathematical formula of the synchroextracting generalized S-transform. Synthetic signal examples testify that this method can correctly decompose a signal and provide a better time–frequency representation. The results of a synthetic seismic signal and real seismic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is method can identify some reservoirs with thincknesses smaller than a quarter wavelength and can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hydrocarbon detection. In addition, examples of synthetic signal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Gaussian white noise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achieve better results under noisy conditions. Hence, the synchroextracting generalized S-transform has great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merits in seismic signal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